新闻中心News
米乐M6 M6米乐“清河山楂”品牌叫响全国——沙窝红果分外甜
日前,记者走进清河马屯山楂种植合作社,只见合作社理事长高俊英忙得不可开交。她告诉记者,“自春节至今,网上订单的高潮一直不落。这不,我正安排今天要发出的200多个订单……”记者瞅了瞅她手中的订单。有宁夏的、内蒙的、东三省的、海南的等涉及20多个省市自治区。高俊英介绍说,各地的客户,有要山楂酒的、山楂果脯的、还有要山楂干、山楂茶的…… 家里忙,地里更忙。高俊英安排妥当发货的事儿后,又风风火火地往山楂园里赶。她说,一年之计在于春。当前正是山楂园春季管理的关键时节,社员们正按照提前测好的山楂园肥力情况,有针对性地进行“配方施肥”和浇水,我得到现场,好发现问题随时解决。 此情此景使记者感叹道:真是一片山楂林,改变了昔日的不毛之地,米乐 M6也繁荣了今天的马屯啊! 马屯一带13个村庄地处黄河故道,曾是出了名的穷沙窝。原来,这里有2万多亩不在地亩账本的沙荒地,沙丘连绵,只长茅草不长粮。是全县27个沙碱地之一。每逢春天大风肆虐,一夜大风过后,第二天移动了的飞沙能把门掩得都推不开……沙丘中的一万多亩农田景象更惨,处在“上风头”的麦田,被狂风吹得都露出了麦根,而处在“下风头”的麦苗儿又都被黄沙囤埋。农民们说,那时麦收,一亩地仅收打几十斤麦子是常有的事儿。那时,这里的百姓吃粮靠国家供应,花钱靠银行贷款,青黄不接时靠国家救济…… 穷则思变。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,当时的乡领导多次南下北上寻求治沙良方,并请来专家“把脉”。最后决定植防风林带,搞山楂树种植,防风固沙走富路。自此,马屯人开始了绿色生态环境的建设。这一至今持续了20多年的绿化工程,以平均每年一千亩的速度绿化着沙荒,使昔日的荒原变成了今天冀南平原最绿、最美的地方。 植就了一条100米宽5公里长的防风林带。在马屯辖区最北端,先后种植了12万多棵速生杨,这条巨龙般的林带,先期栽种的胸径已有30公分,高度达30多米,后续栽种的胸径也有15公分20多米高了。 持续不断的山楂树种植,建起了全国闻名的无公害山楂基地。20多年来,他们先后栽种适宜沙地生长的“大棉球”、“大红星”、“大五棱”等优良品种的山楂树110多万棵,如今已有12000亩进入了盛果期,马屯13个村的1.3万多人口,仅售山楂一项人均年收入就达5000多元。 “是政府带领我们大搞木材林、山楂林种植,锁住了沙荒,进而成立起的山楂合作社,更是让这片山楂林变成了百姓的‘摇钱树’。”当说起两万亩的山楂林话题时,这里的百姓都满脸笑容地说。 的确如此。当马屯山楂林进入生产期后,农民各户栽种的山楂收成参差不一。多数农民因不懂果树管理技术,让果树随意生长,致使果子越结越小,后来产量也越来越低,每斤2毛钱都卖不出…… 面对一部分农民对山楂林的失望,葛仙庄镇政府及时寻求对策。恰在这时,毕业于河北农大的高俊英来找镇领导,把成立马屯山楂合作社的想法端了出来。这使镇领导眼前一亮,几经运筹,于2009年春天,马屯山楂合作社正式挂牌成立了。 高俊英这位农大果林系的高材生,既有果林栽培管理方面的理论,也有在实践中探得的真知。从山楂合作社挂牌起,她的一颗心就系在了山楂林里。按照自己理出的思路,她首先举办起了“山楂栽培管理技术夜校”,系统地讲解这方面的知识,既在课堂上讲又到果林手把手地教,经过几期的培训,使得户户有了懂果林技术的明白人。 合作社一上路就高起点运行。高俊英带着社员们按照无害化标准进行田间管理,科学修剪、科学施肥、科学浇水,不但山楂产量提高到亩产3.5吨的水平,而且一级果品率达到了80%以上。特级品山楂果曾在上海市场卖到一颗红果一元钱的高价。 高俊英带着合作社一步一个台阶。2012年,马屯山楂顺利地通过了国家无公害认证。去年,“清河山楂”商标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的认定,成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。 山楂合作社带领社员抱团闯市场,也打出了崭新局面。每年山楂果收摘后,12000多亩的山楂就被山东、天津、黑龙江、辽宁、浙江等地的客商订购一空。茶店村农民郁金良种的10亩山楂,没入合作社前,亩收入不足2000元,现在10亩山楂林年收入稳定在七八万元以上,一家6口走上了富裕之路。 合作社带领社员们把山楂生意做的风生水起,但理事长高俊英并不满足。她决心把山楂产业做大做强,投入100多万元上马了山楂深加工设备,陆续开展起山楂干、山楂果脯、山楂果酱的生产。她走联合发展之路,还与承德一家酒厂开展合作,生产“只恋”牌山楂酒、山楂饮料生产。这些山楂深加工产品投放市场就受到了全国各地消费者的青睐。外地青睐,本地更抢手。合作社在县城开设的山楂产品门店,平时顾客络绎不绝,春节前后甚至一连几天出现排队购买的景象。去年,仅山楂深加工产品销售额就达600 多万元。 马屯山楂小镇,不但卖山楂产品,也卖“风景”。县里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,依托2万亩的山楂林,米乐 M6相继对岳庄、茶店、尹才庄、梨杭等七个村进行改造,实现一村一景。使坐落在山楂林的七个古朴典雅的村庄与山楂林相映成辉。每年的5月、9月,县里还举办山楂花节、山楂采摘节,吸引了包括山东、河北、河南等地游客10万之众,游客们赏花、采摘红果,一片欢声笑语,热闹非凡。 乡村旅游热在这里兴起后,县、镇政府顺势引导农民开办起了多家农家乐、客栈、土特产品小卖部,并修建了文化广场、游乐园等服务设施。各地游客春天来这里赏花、秋天摘果,冬天在枝枝丫丫的山楂林里踏雪赏景……仅乡村旅游一项,每年又为这方百姓带来上百万元的收入。(李开)